放棄高薪 "考碗族"何以風靡校園
- 職場資訊 -
畢 業 生
-
經濟參考報
-
- 更新日期
2008-01-21
近年來,持續火爆升溫的公務員考試已經在大學校園里“催生”出了一個特別的“族群”——“考碗族”,考上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被稱為“金飯碗”,直轄市省級公務員是“銀飯碗”,地市級是“銅飯碗”,鎮街道一級最起碼也是“鐵飯碗”。多數“考碗族”的價值標準是:多考級別高的,多考經濟發達省份的,離家越近越好的。
面對如火如荼的公務員考試,不少“考碗族”不惜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甘愿放棄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開出的高薪聘請條件。不但讓旁觀者迷茫,“考碗族”自己也納悶:花這么大的投入甚至是犧牲值得嗎?公務員的工作真的適合自己嗎?考公務員就是最好最穩妥的出路嗎?
金碗銀碗銅碗鐵碗碗碗發燙
公務員考試的有關書籍在各大書店的銷售量居高不下,公務員培訓班場場爆滿,“公務員考得怎么樣?”目前成了許多大學校園里一句最流行的問候語?!靶袦y”(行政能力測驗)、“申論”也成為校園最惹眼的熱門詞,公務員考試的火熱程度毋庸置疑。
據人事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國家公務員考試人數創歷年之最,全國共有64萬人通過審核參加考試,人數相較去年增加12%.與人事部提供的近1.4萬個招錄職位相比,2008年國家公務員的考錄比約為46∶1,高于2007年的42∶1,低于2006年的48.6∶1.
浙江省公務員考試也是熱火朝天,據省人事廳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省計劃考試錄用公務員4228名,注冊報名人數超過25萬人,比2007年多了35000余人,平均一個職位有60人報名。
如此嚴峻的公務員考錄形勢,忙壞了大學里的“考碗族”們,狂啃考試書籍、搜尋考試信息、交流考試經驗、參加培訓速成班,更有風風火火,全國各地巡回考試的、坐著飛機趕考試的、等著考試結果拒絕其他企業offer的。
浙江大學軟件學院大四學生錢強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的同時也參加了許多大型公司的面試,因為自身條件出色,已經拿到了淘寶網、Vobile、施耐德等多家公司的offer.“國考、省考我都參加了,自己感覺還不錯,想等結果出來。如果都沒有上的話,那就選擇現在手頭的offer.”
“國公”“省公”“市公”“鎮公”人人合適?
“公務員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記者帶著這個問題隨機采訪了參加公務員考試的50位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兩個字:穩定。其中31位學生將公務員列為找工作的首選對象,他們普遍認為“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收入逐年升高,醫療、養老都有保障,沒有失業壓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陳文凱告訴記者:“現在找工作壓力非常大,參加的招聘會越多反而越沒信心。而且參加工作后競爭也非常激烈,完全是弱肉強食的斗爭,做得不好就要被淘汰,而且很多崗位收入是與工作業績掛鉤的。但公務員就不一樣了,即使無權無職,在社會上也有不錯的地位和聲譽,只要不犯什么政治上的錯,就相當于買了終身保險。就算沒有上升也不會下降?!?br/>
中國計量學院俞越同學說她的家人都鼓勵她報考公務員?!皳伊私?,公務員雖然表面月薪一般,但福利相當不錯,比如有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無需繳納養老、生育、工傷保險等相關費用,還有餐飲補助、出差補助、餐飲福利,就連考駕照的費用也由單位解決。這么好的待遇,而且我又是女生,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工作,公務員的吸引力肯定大了?!?br/>
相較于對考取公務員有著明確目標的同學,大部分同學對公務員持著多一次機會的心態,在報考過程中,也有相當部分同學流露出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態度。有關人員調查發現,在報考公務員的學生中,30%的人“十分明確考取公務員的目標,并認真備考”;28%的人抱著“考考看,讓自己多一次選擇機會”的心態參加考試;42%的人“看到別人都考,自己也跟著考,對錄取不抱希望”。
浙江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邢吉利坦言自己更想去外資企業,但周圍的同學都在報考公務員,覺得自己不報考就少了一次機會?!拔覀円话愣际歉鶕I需求、工作地點以及報考人數多少來決定報考職位的。其實我對自己報的公務員職務具體做什么的并不清楚,報考職位相當多,選擇的時候就有點迷茫?!?br/>
面對大家一窩蜂爭當“考碗族”的現狀,就職于某機關單位的于先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告訴記者:“我是2006年考取公務員的。本來覺得自己能從幾百個人中脫穎而出非常幸運,可是工作了幾個月就發現公務員生活非常機械和無趣,感覺自己提前進入了老年階段,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F在覺得做不做公務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工作,然后努力做好?!?br/>
有人評論說,現在考公務員就如“圍城”,有人想進去,有人想出來。
專家建議:理性對待,理性選擇
社會學專家王小章認為,人人爭當公務員的現象是由中國政府壟斷極大資源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的?!皬膫€人而言,選擇公務員是基于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理性認識,因為中國社會政府機構占有相當大的資源,可以從中得到工資、住房等有形收獲和社會地位、聲譽等無形收獲。正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