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消滅行業“潛規則”
- 職場資訊 -
職場攻略
-
-
- 更新日期
2012-12-19
從牛奶添加“三聚氰胺”到“鉻超標膠囊”,從“地溝油”到塑化劑入酒,一個又一個的行業“潛規則”,正在一點點消耗著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
縱觀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發現某些共性,例如這些見不得人的“規則”都在行業內盛行已久,都是由媒體首先曝光,都與安全生產標準不高和檢測漏洞有關。盡管有關部門在事后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但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是:為什么行業“潛規則”能長期游離于政府監管?行業協會在其中又扮演何種角色?應如何發揮全社會的力量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企業有追逐利潤的天性。在利潤的驅動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率并降低成本。然而當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時,企業的逐利動機很可能異化為機會主義行為,因而政府監管就成為防止市場失靈的底線。然而,大工業條件下的食品生產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活動,于是我們看到,幾乎每個食品子行業的龍頭企業都比政府監管部門擁有更高的技術水平,企業實驗室可以通過高薪聘請到比國家實驗室更為尖端的人才,許多國家標準也不得不仰仗企業來制定。當企業在政策和標準制定中擁有越來越重要的話語權時,其甚至可以“綁架”標準,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
那么我們還有別的辦法規制企業嗎?發達國家經驗表明,行業協會作為社會中介組織可以有效發揮其了解企業并溝通政府的作用,在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相互傳遞信息。然而,我國食品行業協會的作用卻不盡如人意。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奶農在生鮮乳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幾乎是業內人所皆知的“秘密”,但幾家乳品行業協會集體失語。類似的,有關行業協會已在數年前了解到一些企業用工業明膠生產藥用膠囊的事實,卻沒有將這一情況及時反映給監管部門,以至貽誤了最佳處理時機。盡管我們不否認行業協會應代表企業訴求并積極為其爭取利益,現實中有許多行業協會就是靠會員企業繳納的會費養活,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為了本行業的一己私利而犧牲行業協會公共利益,更不能默認行業“潛規則”長期盛行并游離于監管。 具體到此番塑化劑入酒事件,中國酒業協會曾發布過《關于白酒產品塑化劑有關問題的說明》,其中包含“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全面的測定,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這樣的表述。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中酒協測定的數據均超過衛生部相關文件規定的殘留量數倍。換言之,白酒中含有塑化劑是不折不扣的行業“潛規則”。令人遺憾的是,中酒協卻用“尚未發現白酒塑化劑致病案例”來掩飾問題的嚴重性。
在食品安全事件如此頻發的多事之秋,中酒協非但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應對問題,反而采取回避的態度,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是利益作祟。
可見,在食品安全面前,市場不可靠,行業協會不可靠,監管有時也不是那么可靠。此時此刻,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打一場“食品安全的人民戰爭”,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令人慶幸的是,中央已經把食品安全作為當前社會管理的重點工作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把食品安全提升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新高度。但是,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設。我們衷心地期待,將來消費者送檢的樣品有機構可以檢測,民眾的投訴舉報信能得到更多重視。唯有如此,一個食品安全有保障的社會才會離我們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