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膜哥”帶給我們的啟示
- 職場資訊 -
畢 業 生
-
工人日報
-
- 更新日期
2013-09-26
“大學生擺攤貼膜月入過萬”在網上引起熱議的背后,是許多人依然對大學生求學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存在一種慣性思維:上大學,就是為了找工作,上越好的大學,就應該得到更好的工作。那什么是許多人眼中“更好的工作”呢?體面、穩定、坐辦公室,風吹不著雨淋不到,最好是當公務員揣鐵飯碗。
也正因如此,“大學生擺攤貼膜月入過萬”成了新聞,人們驚訝于竟然有如此“不合于眾”的大學生,竟然可以去擺攤,也驚奇于擺攤者收入竟然比自己想象得多很多。從這點來說,“大學生貼膜”和“大學生清潔工”有異曲同工之意。
事實上,進入大學校門接受高等教育,本質上是為了根據個人對專業知識的偏好,接受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內的不同領域更高層次知識的熏陶,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來建立健全人格,而非僅僅為了找工作。因為,大學本是學術場所,而非技術學校。
換言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見得一定要從事和本專業有關的職業。在剛剛過去的“最慘”畢業季,699萬大學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另一方面,許多基層服務崗位以及普通商業崗位,卻面臨人才匱乏。不肯放下身段,不肯去基層,不肯從事個體戶、體力工作者等工作,甚至不肯去“體制外”,挑來挑去把自己“挑剩下了”,這也是很多大學生當前求職的真實寫照。
其實,“快遞員收入破萬”,“搬磚工日薪超過白領”這類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時,大學畢業生應當明白,在市場經濟之下,行行皆能出狀元。許多人依舊認為,工資收入只和學歷掛鉤,學習越好工資越高,卻殊不知工資是由市場來決定的,一些工作因為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休假少,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從業者少,薪水也自然水漲船高。
如果在一個能夠將不同行業從業者平等看待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擺攤貼膜月入過萬”不會成為新聞。勞動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對于那些宅在家中,卻羨慕“貼膜哥”收入頗豐的大學生而言,不妨學學“貼膜哥”,走向社會,靠自己的雙手去勞動來改變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當然,想從此業者也得吃得起“貼膜哥”吃的苦,要知道,“貼膜哥”時常要干到凌晨才能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