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求態勢逆轉:半數藍領成必然
- 職場資訊 -
就業動態
-
中人網
-
- 更新日期
2013-10-16
兩位學者——世界銀行人類發展部資深教育專家王一丹博士和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教育科學院原院長胡瑞文,最近在北京大學[微博]博雅國際會議中心一個小型新聞發布會上見面了。
碰巧的是,他們各自都有一份與職業技能教育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王一丹2012年撰寫的新著《適應變化中的世界:教育的靈活性、技能開發和 就業能力》(中/英文版)在全球出版發行;胡瑞文率領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課題——“新型國民教育體系構建與公平教育實現機制研究”, 歷時 兩年已有了階段性成果——題為《大眾化階段的畢業生供求狀況與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報告剛剛新鮮出爐。
兩份報告的共同特點是:闡述了教育正面臨的不斷變化的背景,指出教育體系現狀與教育需求之間的不協調,并為調整教育政策、教育結構、學習內容和組織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議,“變化”、“轉型”、“技能”、“就業”……成為兩份報告中出現頻次最多的關鍵詞。
中國高等教育踏上高速列車:30年來超快發展 高等教育普及化
作為中國教育發展的研究者、追蹤者,胡瑞文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軌跡再清楚不過了——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以18~22歲的學齡人口的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劃分為三個階段。15%以下屬于精英化階段;15%~50%稱 為大眾化階段;50%以上則被視為普及化階段?;叵氘斈?,199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有2.3%,處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階段;通過世紀之交的 擴招,2002年毛入學率首次達到16%,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為3514萬人,當年毛入學率已達到 30%,進入了大眾化的中期階段。
這種超快發展速度還在繼續。
根據教育事業和人口普查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已在2012年提前達到《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的預期規模。按普 通本??颇暾猩鷶的赀f增1%、成人與網絡本??颇暾猩鷶颠f增2%、研究生招生數年遞增3%的發展速度測算,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將超過4100 萬人,屆時18~22歲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接近或超過50%,開始邁入普及化階段。
人才供求態勢發生大逆轉:人人白領是夢想 半數藍領成必然
在我國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階段的過程中,高職院??钙鹆税氡诮?,名副其實。
目前,我國985與211大學在100所左右,占高??倲档?%;其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老本科院校近400所,占高??倲档?nbsp;16%;另有600多所辦學歷史不長的新建本科院校,約占高??倲档?6%;而占高??倲?4%的12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在高校版圖上比例最高。
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大學畢業生供求關系變化的新格局。
據人力資源研究專家推測,2011~2020年1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畢業生累計總規模將達到1億人,其中普通高校畢業生為7000萬人。 在1990年代,普通高校畢業生僅能滿足白領崗位需求的1/3;而在新世紀頭10年,變化悄然出現了——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開始大于白領崗位的總需求人 數;未來1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有40%左右需要進入藍領崗位就業,成為知識型工人、知識型農民和知識技能型商業服務人員。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一實際情況表明,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與精英化不同,它必然伴生出與之相對應的更加廣泛、更加大眾化、更加多樣化的人才就業結構。
花了學費、付出了青春,最終卻要步入藍領工作崗位,在“學而優則仕”傳統文化影響深厚的中國,是一般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結果,也是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潛在的文化因素之一。
與其內心糾結不如勇敢面對:掌握高技能的技術工人也是優秀人才
趨勢昭示規律、預示必然。面對未來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中國的教育該如何面對?王一丹博士帶來了重要的國際信息:近期全球學者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教育和勞動力市場和技能發展的關系上。
歷史已經證明,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中,國家的發展與競爭力取決于有技能的勞動力。在一些經濟增長快而中等教育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發展中等教 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重點。而對于經濟增長快的中等收入國家,應優先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事 實上,很多發達經濟體由于實施了擴大中等教育的策略,包括對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擴展,在提高勞動生產力和促進經濟繁榮等方面作用顯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辦的《世界經濟展望》作過這樣的報告:1980~2000年,發達經濟國家中對有技能尤其是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一直在穩定增長,達到了40%以上,而對無技能、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一直在下降。
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在2010年對36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0位雇主進行調查,其中有41%的雇主說他們找不到適當的技能人才。中國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有很多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很多崗位因為找不到技能與之相匹配的人員而實際空缺的現象普遍存在。
胡瑞文就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轉型發展提出了6點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建議通過立法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微博]對《高等教育法》作出調整和修 訂,將現行《高等教育法》第五條關于“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規定修訂為“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級各 類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在他看來,在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應以社會需求為依據,轉變偏重精英教育的傳統觀念,以人才培養目標重心下沉為導向,加大結構 調整的力度。
教育背景是影響勞動力質量的重要因素。受過良好教育并且有技能的人口本身是創造、分享、傳播和運用知識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為與大眾 化貼得最緊密、最有創造力的職業教育,應該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作為個人,與其內心糾結,不如轉變觀念,勇敢面對——掌握高技能的技術工人,也是社會的寶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