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與態度哪個更重要?
- 職場資訊 -
面試寶典
-
中人網
-
魏松濤
- 更新日期
2013-11-19
我們時常聽到這樣一些討論,能力與態度哪個更重要?或者說能力比態度更重要?或者態度比能力更重要?當然這樣的討論是在一定語境下進行的,而且討論能力和態度必然要討論它們與行為績效的關系。
1、能力與態度
能力和態度到底是什么?這兩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界都是常用之詞,但如同其他社會科學中的術語一樣,難以有一個絕對公認的定義。能力是生命體的一種功能結構或屬性,這種功能結構有助于或決定了生命主體與周圍的相互作用的廣度和深度,這種功能結構具有發展性、組合性、實踐性和目的性等特性。態度是人所具有的一定行為選擇傾向性和意愿性,具有相對穩定性、綜合性和內隱性等特點。能力和態度是個體行為的兩個基本決定系統。
能力具有組合性,說明能力并不是一個單一結構的功能體,而是由多種子能力或亞能力組合而成。從實踐角度,一個個體的工作能力具有三個子能力族或群,通用能力族、專業能力族和管理能力族。個體的能力發展一是通過個體的實踐,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接受教育等。
個體的態度更多反映了個體的價值取向、動機、情感和人格,而其基礎是個體需求。個體的態度因不同對象而表現在工作和職業上,戀愛、婚姻和家庭等人際關系上及各種社會活動和自然對象上。態度反映了個體的意愿性和選擇性。在群體中態度反映了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區域,乃至一個社會的文化。
2、從社會發展角度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盡管不能脫離個體統一性和完整性來討論社會中個體的人,但對人的認識也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勞動力”或“勞動”,以及被津津樂道的管理學上 “人力資源”這樣籠統的稱呼來認識人。其實在古代社會,人們都已經認識到人的身心兩大系統,而心又有知情意或知行之分。
若能穿越時空,一個現代社會中的人與一個兩千年前古代社會中的人差別到底有多大?差別到底在哪兒?這就好比在現代社會,讓一個正常的社會人與一個出生后活動范圍僅幾公里沒有接受教育的人相比,或者更直白地說,我們自己與我們的父輩相比,絕大多數是超過自己的父輩,超過的是能力,而不是態度。
從人類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理解自然選擇的法則是優勝劣汰,所謂的優和劣是指能力或適應性的優劣。在動物界,動物之間的爭斗獲勝者得到更多的遺傳種族基因的機會,而人類社會發展早已突破了動物的原始本能的野性束縛,而讓人類的智慧主宰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人類的智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個體的,一個是群體的,對于個體就是個體的能力,對于群體就是群體的文化遺傳性,尤其是科技文化的遺傳性。
3、從個人發展角度
一次與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交談,談及數十年來她所接觸到的學生家長有近千位,但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部分家長曾經在一些有較高社會聲譽的企業工作,當企業發生變故之后,這些人便失去了重新上崗的機會,失去了重新上崗機會更多的是個體未能與社會發展同步,一是未能參加繼續教育,二是缺少特別的專業技能,總之是缺少能力。
人生而具有能力和態度,并且這兩者都隨著個體的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實踐活動而趨于穩定化和個體差異化。
能力強的人,能力是一個多結構的組合體,不管強在通用能力、專業能力或管理能力的哪一方面,塑造態度是一個必然的選擇,態度是能力發展和發揮的助推器。讓人困惑的人,絕大多數人只能模糊知曉自己的能力強在何處,甚至有一部分人并不知自己的能力強在何處,更有甚者,一些人并不能區分能力與態度之差異及自己在這兩方面的各自表現水平。
態度好的人,這里是指與職業和工作相關的態度,期望從工作或職業中獲得什么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對獲得什么的需求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一個工作態度好的人往往被認為會自然而然獲得能力的提升,其實并非如此。通用能力更多取決于一個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而專業能力,不管是傾向于動作的操作技能,還是傾向于邏輯的學術技能,更多需要的是專業訓練;而管理能力通常被認為是經驗,而管理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專業性卻被忽視。
能力和態度彼此差不多的人,從個人發展角度,能力和態度最好是并駕齊驅,或者說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關鍵的問題是能力和態度不是自我感覺,而是由他人來評價,這種評價一是與你所承擔的責任或職責相權衡,二是與和你所承擔相同或類似職責的同事甚至社會人士相比。
4、從企業發展角度
對企業的本質經濟學界一直莫衷一是,但企業界卻如火如荼,也不乏曇花一現,而管理學界有時是來錦上添花,有時卻是雪中送炭。
個體的人作為一種資源進入企業,如何讓人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作用發揮最優的作用?同樣是企業,不同的企業其價值目標是不一樣,是多元的,可選擇的。這也出現各種“人的假設”,“經濟人”的假設是從經濟學理性角度提出,而“復雜人”的假設是從管理學價值角度提出。
企業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依靠的是某些方面的專長。這些專長需要企業將個體能力組織起來形成企業整體能力來實現,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木桶效應,另一是指尖效應,這實際形成企業發揮能力的區間。
在崇尚能力之時,總有這樣一個擔心:能力越大、破壞也越大。具體解釋不一而足,基本意思是這些能力可以正向發揮作用,也可以負向發揮作用,所以能力越大,破壞也越大。企業實際是個社會資源和能力的整合機構,能力和制度是企業運行的兩大基礎,缺少能力或能力不足,企業發展失去可能性;而缺少制度,企業發展就失去保障。
簡單地看,能力與高成本相聯系,而態度與低成本相關。企業實際需要是不同能力的組合,高中低水平形成階梯水平組合,而態度只能要求一個水平,而綜合效果將取決于最優能力的水平。
4、從家庭發展角度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滿足個體的基本需要的源泉,包括個體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為家庭成員,其能力和態度顯然與前幾種情況下不同。
當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時,無疑為家庭成員的物質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但這種保障有一個邊際效應。當家庭父輩為子輩提供過度保障之時,子輩除了獲得一份社會炫耀之外,子輩自己獨立生存和發展能力將會衰退或減弱,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國家崇尚父輩與子輩的物質保障的隔離。
家庭對個體態度塑造的影響超過任何一種其他力量,無論是幼年,還是成年,甚至老年,家庭成員之間的態度影響是多層面的,首先是夫妻的相互影響,從價值觀、情感、人格,到動機,這種影響受到夫妻各自能力獨立性的調整,能力獨立性也意味著經濟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平衡是雙刃的;其次是父母與子女的相互影響,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持續一生,在子女未成年、未獨立時影響更大一些。父母的能力強,為家庭從社會獲得更多的物質基礎,為子女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質基礎,但父母的能力難以遺傳或影響到子女,而更多是價值觀、情感、人格和動機的影響。當子女的經濟、社會獨立性超越對父母的依賴性,父母接受子女的影響受與子女生活距離遠近的調整,這種影響也主要是態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