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將社保風險后移
- 職場資訊 -
政策法規
-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更新日期
2013-12-20
最近有關漸進延遲退休話題,再度引發了各界對社保的高度聚焦,甚至諾獎得主薩金特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都對中國社保予以關注。這是一項牽動億萬民心的改革,需要建立一種群體性共識。
當前中國面臨日益突出的社保支出性貧困。最近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3》顯示,截至2012年末職?;饌€人賬戶累計記賬額29543億元,而當年累計余額23941億元,缺口5602億元,預示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然而,與美國受嬰兒潮影響的社保支出壓力不同,中國社保缺口雖與人口老齡化有關,但改善社保制度尤為關鍵。這最直接的凸顯為1990年代中期社保改革前,國企等對職工的歷史欠庫,且對這些歷史欠賬,曾經相關政策設計認為可通過設定較高的職工社保繳費率,以時間換空間地自然撫平,但人口政策壓抑了時間所能換取的空間,使社保缺口在人口老齡化下越壘越高。此外,就是公私邊界混搭,以及政府公共養老保險服務的不完善,即職保、新農保和城保,實際一些時候,基于保險投資理念的居民自養模式占的分量與比重更大,政府的社保支出則主要用于體制內退休人員。
顯然,這些特質決定中國單靠延遲退休年齡、提高社保投資收益率等只會風險后移。其一,國企歷史欠賬,類似于債務緊縮,越拖風險越大,且如同之前希望抬高社保費率撫平歷史欠賬而最終效果不佳一樣,在人口老齡化下,延遲退休年齡等不會消弭個人賬戶空轉的規模,且個人賬戶空轉下的負債缺口會隨時間呈乘數效應,這類似于信貸等負債資產的借新換舊,個人賬戶空賬因無法帶來增值收益,使社保的敞口風險規模不斷擴展。
其二,提高社保投資收益也不足以解決問題。一則社保改革前國企對員工的社保欠賬,可看作是國企把本應支付職工的社保費用,以強制儲蓄方式用于了擴大再生產,但這很多最終變成了國企不良資產,不僅沒有保值增值,而且還本息耗損;一則社?;鹬饕幌拗圃趪鴤?,類似于一種金融壓抑,即政府通過主導社?;鸬葌€人無法自由支配的資金,為國企等輸入廉價的建設資金,進而等于對普通居民的養老金進行“剪羊毛”。鑒于此,延遲退休等,在現有社保體系下,帶有典型的浮士德交易特征,不會完全緩解社保支出性貧困,而且還將使其常態化。
美國社保系統是公私邊界清晰的,政府等通過社保稅為居民提供基礎性社會保障計劃,并通過稅收優惠等鼓勵美國企業和職工參與401K儲蓄計劃。這種社保體系,使美國政府雖面臨社保支出壓力,但不會出現社保龐氏金融化等嚴重問題。因為,一則美國政府并不對401K進行政府信用背書,一則美國開放的全球人才吸附傳統和政策,使美國能借助具有競爭力的全球人才涌入緩解社保壓力。
由此可見,當前中國要重塑富有競爭力的社保體系,消除民眾對現有社保體系難以持續的困惑,就需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推進社保雙軌制并軌,并把職保等市場化,同時政府應為居民提供基礎性社會保障包,并下決心補足國企的歷史欠費,進而剝離政府對職保等的信用背書。否則,國內社保支出性貧困的敞口風險將可能與金融系統金融風險等有效串聯,抬高未來整個經濟金融系統的風險烈度。此外,社保改革需要一種參與式改革,有序、合理打開民眾參與空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