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降溫反映求職者趨于理性
- 職場資訊 -
就業動態
-
中國教育在線
-
- 更新日期
2014-10-30
2015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簡稱“國考”)資格審查工作已于10月26日18:00結束。2015年“國考”共招錄22248人,創歷年新高,而國家公務員局公布此次共有140.9萬人通過資格審查,比去年少了11.5萬人,同時也是三年來報名人數的最低水平。另今年國考平均競爭比例也創下了五年來最低,從2011年的85:1回落到64:1.(10月28日 中國在線)
計劃經濟年代,人們常說公務員是鐵飯碗,既沒有下崗失業之慮,也無貧病無著之憂。雖然相比之下,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獎金更多更靈活,讓拿死工資的機關干部羨慕。但是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推進和深化,企業用工已經實現了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事業單位改革也已開始,而公務員的待遇隨著經濟發展在逐步提高,保障性也絲毫不差于過去,因權力而產生的各種機會、好處乃至灰色收入,都在讓鐵飯碗變得越來越像金飯碗。懷著這樣的心態,國考在2011年之前一直持續升溫,“萬里挑一”的慘烈之狀不忍直視。
但是,這兩年公務員考試“熱潮”卻消退了,筆者認為這是中央一系列改革的效果體現。在很多人眼里,“公務員”意味著穩定的收入、可靠的保障、上升的通道、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種種有含金量的福利。但十八大以來,從“八項規定”到“六項禁令”,正風肅紀的緊箍咒越念越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更是讓“公務員”這個職業回歸服務的本質。公務員的穩定、福利和地位都愈來愈趨向理性化,這是公務員考試熱消退的直接原因。
“學而優則仕”,如今的“國考”在重復著這樣的傳統觀念,全國140萬人報名趕考公務員,一定意義上也反映了其他職業吸引力的減弱。當一個國家的精英都奔著公務員隊伍而去,都熱衷于當官、分配財富,而不是去從事創新性生產工作,去創造財富,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不但會受到影響,也會導致人才的浪費:一些碩士、博士本可以在自己所學的專業崗位上做出更大貢獻,倘若從政,其專業價值、學術價值、創新價值就不能全部體現。
公務員考試“熱潮”的消退,也是當代求職者就業觀趨于理性和科學的表現。過去的大學畢業生和部分待業青年,不考慮自己是否適合行政管理這份工作就盲目報考,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務員考試的熱度。而今,求職者們的就業觀趨于科學化,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職業生涯規劃。
國考降溫是眾望所歸,也是大勢所趨。如果要讓“降溫”成為常態,最根本的還有賴于公務員制度改革。事實上,公務員只是諸多行業的一種,且應以“為人民服務”為崗位屬性,本來就不應成為“高人一等的香餑餑”。由此而言,不僅要逐步打破“鐵飯碗”“金飯碗”,還應把其薪酬分配、社會保障等納入社會化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