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設 | 如何在職場或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職場資訊 -
職場攻略
-
智聯招聘HR公會
-
- 更新日期
2017-04-10
如果說情緒管理也有一個從低到高的水平之分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從“無意識的壓抑與或泄”到“有意識的宣泄或承受”再到“有意識的覺察與成長”,以下為分別描述:
一、無意識的壓抑或宣泄
情緒,尤其是強烈的情緒,如果沒有處理好,傷已又傷人。
“無意識的壓抑”明顯屬于傷自己比較多的類型。成長過程中,因為父母、老師的各種教導或者他們的干預方式,讓我們覺得有些情緒是不適合的,是不能有、不能表達的,或者他們的教育方式,讓我們習得一種忽視、壓抑自己情緒的習慣,我們會自動的把它壓抑下去,或者覺得它無所謂。但是事實上,這些情緒一直存在著,變成“內傷”,不斷積累,有一天突然爆發出來,連我們自己都不自己怎么突然這個樣子,相信很多人體驗過,或者見過這樣的現象。
如果說“無意識的壓抑”傷自己比較多,那“無意識的宣泄”明顯傷別人多一些?!盁o意識的宣泄”有以下兩種常見的表現方式:
一種是以情緒化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別人覺得你的表現有點過分或者有點奇怪。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你跟對方交流過程中,不知道說的哪句話“傷”到了他/她,對方突然很大情緒,明顯感覺到對方說話聲音大了點,情緒也激勵了點兒,你給對方反饋,對方會說“沒有啊”,然后給你解釋一大堆他/她為什么會這么說。這種情況下,其實對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而直接以“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別人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她溝通,因為這個時候,他/她說話的方式、內容,只是為了表達情緒,是不會和你講道理的,你講的道理,他/她也是聽不進去的。
另一種是轉移到其它地方,讓那些“其它人”覺得你莫名其妙。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某些人突破莫名其妙對你發火,你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感覺自己也沒有做錯什么,跟他反駁,他會不斷辯解,你覺得莫名其妙。最常見的現象是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沖老婆/老公、小孩發火,當然這里說的發火,是他/她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情緒、自己受了傷。
以上兩種方式,都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后沖其它人發火,別人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莫名其妙的“被”傷及無辜。
二、有意識的宣泄或承受
情緒發生時,自己有沒有意識,有一個質的區別。
自己沒有意識,我們就會把情緒壓抑下去,或者下意識的以“消極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轉移到其它地方。這種情況下,情緒會附帶在我們的言行中,變相去表達,讓我們的行為不受控,我們以為自己在表達內容,實際上是在潛意識的表達情緒,別人不知道我們為什么會這樣子,變得不講道理,有時候,我們也自己也覺得,為什么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其實都是情緒惹的禍,而自己并不知道。
對情緒的敏感覺察(即有情緒時,能很好的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最大的益處在于,我們知道自己有情緒,也知道自己這樣說、這樣做有發泄情緒的因素在里面,當效果不好時,我們就可以及時調節,情緒也就變得可控。
最常見的“有意識的情緒管理方法”,就是“有意識的宣泄”,即,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并選擇一種方式去宣泄(表達、體育運動、睡覺、唱歌、看電影等等)。
有時候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意識到自己有了情緒,也意識到自己的聲音大了點,語速快了點,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當溝通不暢時,或者因自己帶情緒的表達方式讓溝通效果不理想時,我們可以意識到是自己的情緒在作怪,就可以及時調節、控制,這也是很多擅長溝通的人經常做的,他們會主動承認自己有點剛才有點情緒,當他們這樣表達時,一般換來的,都是對方的理解和真誠,也讓溝通有了轉機。
有意識的處理情緒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有意識的承受。我們經常會有一種誤解,覺得有情緒,就應該處理掉,否則就是不好的。但是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但凡那些受過各種挫折,經歷過各種失敗、痛苦而內心強大的人,在他們經歷無數失敗、痛苦的時候,當時不一定有肩膀可以依靠,也不一定有時間去宣泄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他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承受。
孟子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庇纱丝闯?,選擇“承受”情緒所帶來的心志磨煉效果。相反,那些有情緒就經常找人宣泄的人,會養成一種習慣,一旦有情緒時,就需要宣泄,而那些選擇承受的人,每一次承受,都讓內心更堅強、更強大,可以承受更強烈的情緒,當再次面臨這些情緒時,他們可以波瀾不驚,泰然處之。
當然,前提是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而選擇去承受,這樣的承受,這樣的情緒處理方法,可以讓我們內心更強大、更堅強。
三、有意識的覺察與成長
情緒管理,再怎么管理,還是有情緒,如果消極情緒更少,積極情緒更多,豈不更好?情緒管理的另一個水平,就是覺察與成長,目的就是放下、是愛。
情緒從本質上來講,是動機、欲望滿足與否的表現,欲望滿足時,我們開心、高興、興奮,各種積極情緒。欲望沒有實現時,我們傷心、生氣、憤怒,各種消極情緒。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我們有欲望,我們易受傷害。
而我們的大部分欲望,來源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欲求未被及時滿足,我們太容易受傷害,也源于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沒有及時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認可與支持。
每一次情緒的發生,其實都是我們覺察與成長的機會。
覺察情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身體反應,可以讓我們對自己更了解、對身體更敏感,對自己的了解和對身體的敏感,可以提高自己的直覺能力,提升自己的靈性水平,讓我們更容易與自己、他人、自然聯結。
覺察的同時,也是機會,讓我們可以深入去分析自己的行為模式,分析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那些未滿足的欲望與期待,然后通過“接納”、“原諒”、“轉變”等方式放下、成長,如此,我們在面臨很多情境時,可以放下自己的欲求與原來的應對方式,也就不會再有情緒,也就可以坦然應對。
當我們那些負面的情緒越來越少,那些被壓抑的,沒有表現機會的自我實現動機、愛的欲求就會自然表現出來。
如果我們原來幫助他人是為了證明自己或者改變他人時,我們就會對他人有期待,當他人沒有按照我們建議去做時,我們就會傷心、失望,也會影響我們下次繼續幫助他。當我們不再需要再證明自己的價值而自身充滿能量,也可以接納他人的現狀而只是真誠的想協助他人成長時,我們就會放下期待,當他們沒有聽從我們的建議時,我們也可以坦然接納,并鼓勵他繼續成長,這時,我們對他人幫助就只是單純的愛與幫助,這樣,他們失敗時,我們會坦然,他人也不會有失敗與改變的壓力。如此,則負面的情緣會越來越少,積極的情緒會越來越多。
其實,每次情緒的產生,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問題是,我們是否把它當成機會,又是否抓住了機會。